跳到主要內容

從學生的角度看:差異

由德裏克Bruff

在本專欄中,我們以範德比爾特學生的視角為特色,關注他們在範德比爾特的學習經曆中發現什麼是有效的(或無效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采訪了幾個學生,並要求每個人描述一到兩門課程,其中的老師在某些方麵與班上的大多數學生有顯著的不同。學生的視角可以幫助教師更批判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學。然而,在這裏接受采訪的每個學生隻呈現了他或她所描述的特定課程的許多觀點中的一種。

教學風格

學生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受差異影響的話題是教學風格。一名學生談到了一位接受不同文化教育的老師所教授的課程。該學生將教師教學風格的某些方麵歸因於他的文化背景。“比如,他在課堂上不怎麼回答問題。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坐著聽講。這名學生說,“一旦我們習慣了這種方式,就沒事了。”

另一名學生描述了同一學科的兩門課程,一門由女教授教授,另一門由男教授教授。這名學生發現自己對女教授更具互動性的教學風格的反應要好於對男教授更正式的教學風格的反應。她說:“和他在一起時,我們會討論一些理論問題,但不會涉及個人問題。他坐在一張長桌的末端,就像他和全班同學作對。”

當被問及為什麼她認為他以這種方式教學時,這名學生回答說:“我不知道是因為他來自另一個國家,還是因為他是男性,還是因為他就是這樣。”其他學生也表示,當他們自己和老師之間存在多種差異時,他們在識別特定教學風格或行為的來源方麵也有類似的困難。例如,另一個學生提到了一位教授,他似乎對學生的期望比學生所習慣的更高。然而,這名學生不確定這是老師的文化背景還是最近在另一所大學教書的經曆造成的,還是兩者都有。

探究文化

從這些訪談中得出的一個主題是,很難創造一種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地批判性地討論老師或學生有強烈觀點的問題,這種氛圍被哲學教授大衛·伍德(David Wood)在本通訊的第一篇文章中稱為“探究文化”。

一名學生在描述一節社會科學課時提到了這個困難,在這節課上,教授提出了一些讓一些比較保守的學生感到不舒服的問題。“她會提起這些話題,你就會看到人們變得僵硬,”這名學生說。

其他學生描述了一些似乎已經克服了這一困難的老師。一個學生提到了一位社會科學教授,她覺得這個教授相當開明。她說,這位教授通常不會就課堂上討論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有助於鼓勵人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什麼想法。”

另一名學生描述了一位教授對自己對課程主題的看法輕描淡寫。他講述了一門關於某一宗教的課程,講授者是一位信奉該宗教的教授。“總的來說,她試圖呈現一種相當客觀的宗教觀點,”他說。“你無法擺脫她作為一個變量,但由於我們專注於文本,這門課更加學術化。”

另一方麵,一些教授通過公開個人觀點和經驗,似乎取得了一些成功。另一名學生描述說,他上了一門關於社會問題的課,教授用她的個人經曆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這名學生說:“如果有人站在你麵前,他認識的人曾親身處理過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你就能更好地與這個話題產生共鳴。”這表明範德比爾特的學生很難與他們不常接觸的社會問題產生共鳴。

這種做法並非沒有問題。教授在學期初說過,她希望學生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他們的觀點與她的不同。然而,這名學生表示,她並不總是覺得這樣做很舒服。“在給你打分的時候,你不想說一些教授不太喜歡的話,”她說,並補充說,當分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參與度時,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她說,雖然有些學生在分享自己的觀點時感到猶豫,但課堂氣氛總體上比她上了一天課後退學的那門課要好得多。她談到那節課時說:“我完全不同意教授說的話,要想繼續上這門課是非常困難的。我覺得,如果你對某些社會問題不像她那樣思考,你真的會處於不利地位。”

克服差異

幾名學生描述了教師如何通過致力於學生學習、適當使用幽默、經驗和在課程內容上找到共同點來克服他們和學生之間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差異。

一名學生描述了她曾經教過的一門入門課程的外語老師。由於學生的外語不流利,老師的英語也不流利,交流有時很困難。學生把課堂的成功歸功於老師的決心。“她想讓我們得到它,她會盡我們所能幫助我們得到它,”這名學生說。“如果她是一個不那麼討人喜歡的老師,我們可能會更容易發現問題。”

另一名學生描述了一門由女教授教授的科學課程。這門課上的大多數學生都是男性,而這位老師似乎通過幽默化解了因其性別而產生的任何潛在問題,尤其是針對與該學科和研究對象相關的話題的幽默。“她可能會談論《星際迷航》,”這名學生說,“或者談論印有工程學笑話的t恤,除非是科學家,否則人們不會懂。”

經驗也被認為是克服差異的一種方法。一名學生提到了一門老師是男性而所有學生都是女性的課程。她指出,該教師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活中與婦女打交道的經驗有助於他在課程中與學生建立聯係。她說,他結婚了,有兩個女兒,“所以我認為他知道如何與女孩相處。”而且,他以前教過幾次這門課,她說,“他知道他麵對的是什麼。”

一名學生描述了他大一時學到的一堂課,即課程內容如何克服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當我開始和來自中國、印度、日本、土耳其和歐洲各地的老師一起上這些科學課程時,”他說,“我意識到,他們都理解同樣的方程式,理解同樣的科學。看到其他人和我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自己的個人世界變得更大了。”

摘自:教學論壇5:2 2003年春季CFT通訊

Baidu
map